teaser image
打邊爐會唔會傳染新冠肺炎?

近日有一家人一起打邊爐後,有大部分人集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令好多人都怕火鍋是否都會傳染新冠肺炎呢? 今次請來呼吸系統科專科朱頌明醫生為大家解惑。

teaser image
新冠肺炎問與答

武漢近月爆發不明肺炎,本港亦出現多宗懷疑個案,引起各界關注。目前公眾對於新冠肺炎的認知以及所掌握的資訊仍然不足,在人心惶惶、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聽哪一套,又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呢?以下幾條問題,或許可以解答大家心中疑惑。

teaser image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臟問題而導致的突然死亡,佔猝死個案的大數。不論是否運動員皆有可能發病,患者通常在發病一小時便會死亡。5歲以下發病人士通常都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而不自知,而35歲以上的發病人士則多數是因爲心血管疾病突然發作,其中心律不正及心肌梗塞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兩大元凶。

teaser image
如何正確戴口罩

有見近日新型病毒肺炎肆虐,呼吸系統科專科朱頌明醫生教大家正確的戴口罩方法,讓大眾都能注意好個人衞生,預防傳染病。

teaser image
專業檢測5部曲助你展開跑步人生!

很多人希望透過跑步去保持健康的體魄,但當中有不少人都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勉強運動而導致受傷。想要預防運動創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訂立適合自己的訓練。物理治療師鍾惠文博士就有身體檢查5部曲助你分析。

teaser image
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峰期 提高警覺

每年的11月至2月,都是嚴重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峰期,無論成人或兒童也難以倖免。大部分五歲以下兒童的嚴重及死亡的個案都是感染了名為「血清三型」的肺炎鏈球菌。這些兒童患者過往大多身體健康,亦沒有長期病患,因此家長不應因孩子健康良好便掉以輕心。

teaser image
愛因斯坦之死 - 腹腔主動脈瘤

相信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誰,但是並非所有人都知道他因甚麽原因死亡。生於1879年的愛因斯坦,在69歲時一次肚痛發現患有腹腔主動脈瘤。他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手術,用玻璃膠包著血管瘤,以防主動脈血管瘤繼續膨脹。手術雖然順利完成,然而過了數年,他還是未能逃過主動脈血管破裂的命運,終年76歲。

teaser image
我是受壓還是生病? 活在長期高壓的世界,要讓身心能輕裝上陣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日常生活講求分秒必爭,加上互聯網無處不在,在資訊超載的環境,一心多用已成常態。 廿四小時無間斷播放的真假新聞報導、社交媒體觸發的內心衝突、引發複雜的人際和政治紛爭,以至網絡上充斥着按個人喜好度身訂造的宣傳推廣和網購廣告…… 接收過量資訊令大腦壓力水平顯著增加。

teaser image
You can’t stop the waves, but you can learn to surf

要治癒心靈,未必須吃藥,更不應借酒消愁,其實由生活細節入手,如每日三餐吃得好一點,活得慢一點,已是維繫精神健康的良方。

teaser image
中風後把握復康黃金期 跨專科復康訓練 效果更理想

聞「風」喪膽,說的是「中風」,可能是毫無徵兆下,隨時奪去性命,即使獲救,腦細胞亦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令身體機能受損,引致半身不遂、說話及吞嚥困難,甚至思維和記憶力變差等。雖然中風的後遺症可以很嚴重,但隨着醫療科技發展,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系榮譽臨床教授李常威醫生指:「把握復康黃金期,配合跨專科復康訓練,成果更有效而且顯著。」

teaser image
teaser image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
莊俊賢醫生
食物敏感高危BB 及早接受測試 可望減低致敏機會

「擔心BB食物敏感,容易致敏的食物都不敢給他吃,但又怕他不夠營養,點算好?!」食物敏感由免疫系統誤認部分食物對身體有影響而作出過敏反應,過敏反應輕則出現痕癢、嘴腫、面腫及嘔吐,嚴重情況會影響呼吸、心跳及血壓,帶來致命危險。

teaser image
繼發性副甲狀腺亢進

繼發性副甲狀腺亢進(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聽來陌生,但其實並不罕見,更是慢性腎病患者的常見問題之一。

teaser image
換腎非一勞永逸

對於需要長期洗腎而又適合換腎的病人而言,換腎是他們最理想的治療方案,亦是他們的希望,畢竟末期腎病病人能接受換腎的機會不算多。成功完成換腎手術且沒有出現排斥或其他併發症,也不是一勞永逸,病人仍然需要定期檢查腎功能及服用適量的抗排斥藥物。

teaser image
高尿酸腎石 慢性腎衰竭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在香港非常普遍。最普遍的臨床症狀是下肢關節急性關節炎(痛風症),痛楚程度可以令患者不良於行。痛風症是由尿酸結晶沉積在受影響的關節以至其周邊的軟組織所引起。高尿酸臨床症狀表現可以包括急性關節發炎、慢性關節發炎、痛風性關節炎、尿酸腎石及慢性尿酸腎病。

teaser image
主宰孩子終身高的生理因素

早在1991年,一名男子就一個不尋常的問題諮詢他的骨科醫生,這名男子16歲時身高175厘米,但到了28歲時卻長到204厘米高。最驚人的是他還沒有停止長高,醫生發現他的骨齡跟十五歲相若。我們知道一般兒童在16至18歲之間達到最終成人身高 (終身高),但具體要視乎青春期由甚麽年紀啓動,偶然生長至24歲也是有可能的。

teaser image
teaser image
腎病科專科
羅學敬醫生
末期腎病患者「洗血」前的手術

末期腎衰竭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洗肚」或「洗血」的洗腎方案以延續生命。俗稱「洗血」的血液透析治療相對沒有每天都要「洗肚」那麼困身,較適合在職人士、年紀較大及沒有家人可代為「洗肚」的患者。為了在血液透析時可以輸送血液到洗血機清洗,再即時輸回病人體內,患者須在開始洗血治療前接受一個手術,製造血管通路,以便接駁洗血機和血管。

teaser image
乳癌篩查

陳女士今年五十歲,最近聽聞一個閨蜜發現有乳癌,而自己的乳房有點痛,擔心自己會不會中招,但總提不起勇氣去看醫生,怕的是萬一「中獎」該怎麼辦呢?

teaser image
計劃未來 自己作主 持久授權書

隨著醫學進步,人均壽命持續延長。但生老病死,仍是人生必經階段。人在自己精神上有行為能力時,可以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醫療作出決定。可是,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身體突如其來的疾病(例如中風丶腦部受傷等)而忽然失去了精神行為決策能力,令到自己不能再為自己作主。

teaser image
teaser image
尚至醫療
健康資訊
照顧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壓力和處理

在家中,照顧長期病患者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付出的努力是很值得欣賞的。但是,不少照顧者卻要承受很大的壓力,甚至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導致嚴重心理困擾。有時候,照顧者亦會因過度投入照顧者的角色而忽視自身的需要。

teaser image
小童口渴尿頻 或患一型糖尿

小朋友倘突然尿頻、經常口渴,這些看似平常的情況,可能是一型糖尿徵狀。醫生指小兒糖尿病徵不明顯,家長或許會忽略,惟嚴重者可致昏迷死亡。瑪麗醫院小兒內分泌科專科醫生張璧濤表示,小童糖尿有上升趨勢,90年代本港每10萬名15歲以下兒童中,便有1至2名患者,06年已增至每10萬人有3、4個,當中主要屬一型糖尿;而小童因糖尿病昏迷死亡情況,在本地罕見,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teaser image
濕疹童患食物敏感機率高四倍

食物敏感患者一旦接觸致敏原,輕則痕癢、重則可致休克。專科醫生指,近年有研究顯示,若兒童有中度至嚴重濕疹,患上食物敏感的機會較正常兒童高兩至四倍。現時有新一代過敏測試,幫助識別患者致敏原。團體希望社會大眾關注食物敏感,需要時為患者提供適當協助。

teaser image
多角度探究過敏病

香港不少兒童有過敏病,輕則引起各種不適,重則影響患者的生活。幸好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大部分過敏病都會受到控制,患者亦可過正常生活。

teaser image
常見食物過敏的症狀

雞蛋、小麥、牛奶、大豆、甲殼類海產、花生、魚類和果仁是8 種主要的致敏食物。香港兒童的致敏食物主要是雞蛋和牛奶,年紀較大的兒童則主要對海鮮(貝殼類)、香草、雞蛋、花生和燕窩敏感。

teaser image
煮熟食物可減低食物致敏的機會

香港首個就兒童食物過敏的大型普查研究,顯示全港有5%的兒童患有食物過敏症,其中最多人對甲殼類海產食物過敏。而在對食物過敏的兒童中,逾15%的人患嚴重過敏性反應,比率較外國高,有小童更對叉燒包過敏。有兒科顧問醫生指出,患食物過敏者不一定要「完全戒口」,可以煲熟、煮熟食物以減低致敏的機會。

teaser image
幼兒早吃花生 助減過敏風險

坊間有傳小朋友三歲後才可進食花生,否則有機會引起過敏症狀,亦有人指過敏人士應「以毒攻毒」,多進食花生抵抗過敏反應,到底是否屬實?兒科醫生表示,幼兒愈早進食花生,可減少過敏風險,外國研究結果更顯示,嬰兒在四個月大開始持續進食花生製品,八成長大後減少過敏風險。對於花生過敏人士,亦可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食花生,達致脫敏效果。

teaser image
腎病症侯群多病徵 嚴重或致血管栓塞

提起腎病,較多人認識可能是腎小球發炎。正常的腎小球每天要過濾大量血液,其中只有小量蛋白經腎小球流失。當腎小球發炎,蛋白尿是其最普遍症狀之一,病情一旦惡化至尿蛋白每天多於3.5克,便可能會引致腎病症候群。

teaser image
一半機會家族遺傳 高血壓響警號 及早治療多囊腎成效高

相對其他長期腎病而言,一般人對顯性多囊性腎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的認識較少,但其實它是最普遍的遺傳性腎病。顯性多囊腎的遺傳風險達50%,由於致病基因不同,可分為PKD1及PKD2兩種類型。雖然兩類型的臨床症狀相若,但發病年齡和嚴重程度各異。PKD1型較為常見,患者相對早於約30歲開始發病。而較罕見的PKD2型患者則於約50歲才出現症狀。有三成患者並沒有其他親人曾患多囊腎,屬於自身基因變異而發病。

teaser image
正確認識「鬱躁症」

近年,香港人對情緒病加深了認識,或多或少都知道什麼是抑鬱症,卻不明白情緒雖然長期處於抑鬱,但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突發性高漲,這種「九鬱一躁」的表現,是雙向情緒病最常見但亦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種,名為「鬱躁症」。

teaser image
正確認識「創傷後情緒病」

創傷後情緒病 (又稱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傷後壓力症),是患者經歷一些對生命構成威脅或使身體嚴重受傷的可怕事件後,感到的驚慌及悲痛所引起的病症。

teaser image
teaser image
尚至醫療
健康資訊
正確認識「社交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病。患者對社交場合中可能出現的負面評價產生極度恐懼,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極不自在,害怕與人交往,害怕自己成被嘲笑和批評的對象。社交恐懼症是可以治療的,常見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患者應儘早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