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少出街 缺乏維生素D怎麼辦?
由於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許多市民都會留在家中以減低受感染的風險。因陽光照射不足,有很多人擔心會影響維他命D的吸收。維他命D對骨骼和關節健康十分重要,而維生素D缺乏症可導致骨質疏鬆症並會增加患骨關節炎的機會。

防疫要醒神 氣溶膠傳播唔使驚 跟足指引防護無憂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外科專科霍文遜醫生向大眾講解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甚麼是氣溶膠傳播,以及一些防疫小貼士。

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可以透過空氣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可以透過空氣傳播?如何減低在洗手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火鍋及燒烤聚會事件的教訓?

打邊爐會唔會傳染新冠肺炎?
近日有一家人一起打邊爐後,有大部分人集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令好多人都怕火鍋是否都會傳染新冠肺炎呢? 今次請來呼吸系統科專科朱頌明醫生為大家解惑。

新冠肺炎問與答
武漢近月爆發不明肺炎,本港亦出現多宗懷疑個案,引起各界關注。目前公眾對於新冠肺炎的認知以及所掌握的資訊仍然不足,在人心惶惶、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聽哪一套,又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呢?以下幾條問題,或許可以解答大家心中疑惑。

心源性猝死
幾乎每隔一陣子,便會從新聞得知有運動員或名人猝死,明明上一秒仍然能跑能跳,怎知道下一秒便已昏倒在地,撒手人寰。突然來襲的死亡十分可怕,因此我們更應加深對猝死的認知,將發生的可能性減到最低。

如何正確戴口罩
有見近日新型病毒肺炎肆虐,呼吸系統科專科朱頌明醫生教大家正確的戴口罩方法,讓大眾都能注意好個人衞生,預防傳染病。

專業檢測5部曲助你展開跑步人生!
很多人希望透過跑步去保持健康的體魄,但當中有不少人都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勉強運動而導致受傷。想要預防運動創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訂立適合自己的訓練。物理治療師鍾惠文博士就有身體檢查5部曲助你分析。

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峰期 提高警覺
每年的11月至2月,都是嚴重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峰期,無論成人或兒童也難以倖免。大部分五歲以下兒童的嚴重及死亡的個案都是感染了名為「血清三型」的肺炎鏈球菌。這些兒童患者過往大多身體健康,亦沒有長期病患,因此家長不應因孩子健康良好便掉以輕心。

醫學美容真係有用?
「女為悅己者容?」今時今日女士們愛美又怎止為取悅伴侶這樣簡單,更希望留住青春外表,亮麗儀容能提升自信。化妝護膚是日常,醫學美容是保養。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劉肇基醫生指出,醫學美容療程定義很廣泛,在進行療程前,宜先見醫生了解療程的過程,和自己的實際需要,更能達到切合期望的美容效果。


莊俊賢醫生
兒童敏感症系列之眼晴敏感
眼敏感的醫學名稱是「過敏性結膜炎」,當眼睛受到致敏原刺激後,免疫系統便會作出反應,釋放大量組織胺,造成眼睛充血,發炎、流眼水及紅腫。最常見的過敏性結膜炎又分為季節性及常年性兩類。兩者的症狀相似,但成因各有不同。別以為眼敏感只是小事,若廷遲求診,有可能會造成角膜損傷、感染,嚴重甚致會影響視力。


鄧秀碩醫生
【兒童敏感症系列】濕疹治療有法! 治療濕疹是否一定要用類固醇? 哪些潤膚膏適合濕疹皮膚? 濕疹患者洗澡注意事項
全球敏感症發病率一直大幅度攀升,而敏感亦被視為21世紀常見的疾病。世界過敏組織的資料顯示,每五名兒童當中就會有一人患上敏感症。敏感症的成因未明,但相信和遺傳有關。若父母其中一方患敏感症,子女患敏感症的機會約兩至三成; 若父母皆患敏感症,子女患敏感症的機會則提升至超過一半。早期嬰幼兒敏感有機會隨時間而發展成更多不同的敏感症,而這種過敏情況稱為「敏感進行曲」。濕疹和敏感是有一定關係的,會隨著小朋友成長而慢慢浮現。在所有濕疹患者中,約有一半在一歲前出現濕疹症狀,多逹九成半患者在五歲前開始發病。但大部份病症均會在青春期前緩解,只有少數情況較嚴重的有機會延續至成年。患者多是過敏性體質,同時出現其他過敏症,如食物過敏、過敏性結膜炎,和哮喘等的機會較高。


何學工醫生
兒童敏感症系列之氣管敏感
「最近天氣稍稍轉涼,家中的小孩總是咳個不停,看了醫生吃了咳藥水也不見好轉!」。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類似的經驗,小孩子偒風感冒過後久咳不癒,病情反覆,以為只是感冒未清。如果小孩子出現以下的症狀,有可能是氣管敏感在作怪了。


健康資訊
兒童敏感症系列之鼻敏感篇
敏感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其實是指遺傳。若父母本身有過敏體質,子女患有敏感症的機會也相應提高。若果敏感是由外在的因數,無論環境或食物引起,我們的免疫系統便會作出反應,這便是所謂的「後天」。免疫系統會隨著環境和個人體質轉變而有所不同。孩子在不同年齡有機會出現不同的過敏反應,當中有些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慢慢消失。例如有些人在小時候出現哮喘,但長大後會自然痊癒; 有些人在孩童時期出現鼻敏感,但症狀卻延續至成年。

愛因斯坦之死 - 腹腔主動脈瘤
相信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誰,但是並非所有人都知道他因甚麽原因死亡。生於1879年的愛因斯坦,在69歲時一次肚痛發現患有腹腔主動脈瘤。他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手術,用玻璃膠包著血管瘤,以防主動脈血管瘤繼續膨脹。手術雖然順利完成,然而過了數年,他還是未能逃過主動脈血管破裂的命運,終年76歲。

「吸煙有害健康」但你還未戒煙嗎?
吸煙帶來的禍害多不勝數,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慢阻肺病) 就是常見因吸煙而引致的疾病,且無法根治。若患者不及早戒煙並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可能需要使用氧氣或呼吸機,更有死亡風險。

我是受壓還是生病? 活在長期高壓的世界,要讓身心能輕裝上陣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日常生活講求分秒必爭,加上互聯網無處不在,在資訊超載的環境,一心多用已成常態。 廿四小時無間斷播放的真假新聞報導、社交媒體觸發的內心衝突、引發複雜的人際和政治紛爭,以至網絡上充斥着按個人喜好度身訂造的宣傳推廣和網購廣告…… 接收過量資訊令大腦壓力水平顯著增加。

You can’t stop the waves, but you can learn to surf
要治癒心靈,未必須吃藥,更不應借酒消愁,其實由生活細節入手,如每日三餐吃得好一點,活得慢一點,已是維繫精神健康的良方。

中風後把握復康黃金期 跨專科復康訓練 效果更理想
聞「風」喪膽,說的是「中風」,可能是毫無徵兆下,隨時奪去性命,即使獲救,腦細胞亦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令身體機能受損,引致半身不遂、說話及吞嚥困難,甚至思維和記憶力變差等。雖然中風的後遺症可以很嚴重,但隨着醫療科技發展,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系榮譽臨床教授李常威醫生指:「把握復康黃金期,配合跨專科復康訓練,成果更有效而且顯著。」

食物敏感高危BB 及早接受測試 可望減低致敏機會
「擔心BB食物敏感,容易致敏的食物都不敢給他吃,但又怕他不夠營養,點算好?!」食物敏感由免疫系統誤認部分食物對身體有影響而作出過敏反應,過敏反應輕則出現痕癢、嘴腫、面腫及嘔吐,嚴重情況會影響呼吸、心跳及血壓,帶來致命危險。

繼發性副甲狀腺亢進
繼發性副甲狀腺亢進(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聽來陌生,但其實並不罕見,更是慢性腎病患者的常見問題之一。

換腎非一勞永逸
對於需要長期洗腎而又適合換腎的病人而言,換腎是他們最理想的治療方案,亦是他們的希望,畢竟末期腎病病人能接受換腎的機會不算多。成功完成換腎手術且沒有出現排斥或其他併發症,也不是一勞永逸,病人仍然需要定期檢查腎功能及服用適量的抗排斥藥物。

高尿酸腎石 慢性腎衰竭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在香港非常普遍。最普遍的臨床症狀是下肢關節急性關節炎(痛風症),痛楚程度可以令患者不良於行。痛風症是由尿酸結晶沉積在受影響的關節以至其周邊的軟組織所引起。高尿酸臨床症狀表現可以包括急性關節發炎、慢性關節發炎、痛風性關節炎、尿酸腎石及慢性尿酸腎病。

主宰孩子終身高的生理因素
早在1991年,一名男子就一個不尋常的問題諮詢他的骨科醫生,這名男子16歲時身高175厘米,但到了28歲時卻長到204厘米高。最驚人的是他還沒有停止長高,醫生發現他的骨齡跟十五歲相若。我們知道一般兒童在16至18歲之間達到最終成人身高 (終身高),但具體要視乎青春期由甚麽年紀啓動,偶然生長至24歲也是有可能的。

人間大愛:逾2000人等換腎 兩年僅60人死後捐出
根據衞生署在互聯網上發布的統計資料,由2007年至2017年間每年遺體捐贈的腎臟移植有58個至87個。末期腎衰竭乃其中一種普遍的慢性病,需要洗腎維持生命,但洗腎的效果不及腎臟移植。現時醫管局的等候腎臟移植名冊,約有2000多個病人等候換腎。


羅學敬醫生
末期腎病患者「洗血」前的手術
末期腎衰竭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洗肚」或「洗血」的洗腎方案以延續生命。俗稱「洗血」的血液透析治療相對沒有每天都要「洗肚」那麼困身,較適合在職人士、年紀較大及沒有家人可代為「洗肚」的患者。為了在血液透析時可以輸送血液到洗血機清洗,再即時輸回病人體內,患者須在開始洗血治療前接受一個手術,製造血管通路,以便接駁洗血機和血管。

乳癌篩查
陳女士今年五十歲,最近聽聞一個閨蜜發現有乳癌,而自己的乳房有點痛,擔心自己會不會中招,但總提不起勇氣去看醫生,怕的是萬一「中獎」該怎麼辦呢?

計劃未來 自己作主 持久授權書
隨著醫學進步,人均壽命持續延長。但生老病死,仍是人生必經階段。人在自己精神上有行為能力時,可以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醫療作出決定。可是,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身體突如其來的疾病(例如中風丶腦部受傷等)而忽然失去了精神行為決策能力,令到自己不能再為自己作主。


健康資訊
照顧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壓力和處理
在家中,照顧長期病患者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付出的努力是很值得欣賞的。但是,不少照顧者卻要承受很大的壓力,甚至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導致嚴重心理困擾。有時候,照顧者亦會因過度投入照顧者的角色而忽視自身的需要。

糖尿病年輕化醫生籲家長留意子女病徵
十一月十四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香港兒童糖尿協會估計,本港的糖尿病患者數目,將由目前的佔人口一成,增至二零二五年的一成三;並有年輕化趨勢,當中六分一至五分一,低於四十歲;相信與進食高熱量食品增加,並缺乏運動有關,以致超重。 瑪麗醫院小兒內分泌專科醫生張璧濤指,兒童糖尿病的病發高峰期,在五至六歲及十至十二歲,部份遺傳個案更在嬰兒出生後數日確診;呼籲家長留意子女有否尿頻、夜尿、失禁、口渴及大量進食仍消瘦的病徵;又促請衛生署研究,為肥胖兒童驗尿,以便及早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