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
疫苗服務
子宮頸癌是一種影響子宮頸的 (惡性) 腫瘤。子宮頸是指子宮下端與陰道相連的一個狹窄通道。子宮頸癌乃是一種侵襲性的腫瘤,意思是指這個瘤能從子宮頸的表面侵入到較深入的組織,並傳至毗連的器官 (例如陰道、神經、骨盆和腎),最後擴散到較遠的器官,例如肝臟、肺和腦。子宮頸癌是由不正常的細胞病變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形成。這些病變多數會變回正常,但部分則在數年間發展成為癌症。早期的細胞病變和癌症之間的分別,在於癌症有能力侵略毗連的組織,並擴散到較遠的地方,但細胞病變則不會如此。
白喉由白喉桿菌引起。病徵包括發燒、咽喉疼痛、呼吸困難及在鼻、扁桃腺、咽、喉等部位形成一層灰白色的薄膜等。嚴重的情況可引致氣道阻塞、心臟衰竭、神經系統受損,甚至致命。白喉一般是透過與患者接觸而傳播。接觸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件亦可能感染白喉,但機會較低。
破傷風桿菌進入深的傷口後,在無氧的環境中產生毒素攻擊神經系統。病徵包括肌肉收縮和疼痛、四肢痙攣、牙關緊閉,患者不能張口或吞嚥。當破傷風影響呼吸系統的肌肉時,患者可能迅速致命。
破傷風桿菌進入深的傷口後,在無氧的環境中產生毒素攻擊神經系統。病徵包括肌肉收縮和疼痛、四肢痙攣、牙關緊閉,患者不能張口或吞嚥。當破傷風影響呼吸系統的肌肉時,患者可能迅速致命。
兩款混合疫苗均採用無細胞配方,內含的 PRN 抗原能增強對免疫系統的刺激,能有效預防兒童感染「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痲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六合一疫苗更加入「乙型肝炎」,與傳統分開注射式疫苗比較,能大大減低疫苗注射的次數 (由 13 針可減至 7 針),從而減輕兒童因多次注射而帶來的痛楚、不適及副作用,並減少父母的憂慮及不便。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能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的細菌,尤其影響幼童。與其名稱相反,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並不會引起流感。此感染多見於 5 歲以下的幼童,年齡較大的兒童受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
肺炎鏈球菌 (肺炎球菌 或 肺炎球雙菌) 是一種可引發兒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細菌。它可入侵身體多個不同部位,導致支氣管炎、中耳炎、鼻竇炎、肺炎、敗血症甚至腦膜炎。在香港,大約百分之二十學前兒童的鼻腔中帶有這種細菌。 每年,每一千人口有一點二人因肺炎鏈球菌引致入侵性感染 (肺炎、敗血症或腦膜炎);較輕微的感染機會率更可高達十倍以上。小兒和老人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因此肺炎鏈球菌在各年齡層都是引致感染一個重要的細菌。
輪狀病毒是世界各地引起小兒胃腸炎(肚瀉)最常見的原因。在全港因胃腸炎而入住公立醫院的病例之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都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六至十五個月大的幼兒特別容易受到感染,由輪狀病毒引起嘔吐及腹瀉的情況亦較為嚴重,部份病人尤其嬰兒會出現脫水、休克甚至死亡。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差不多每個兩歲以上的兒童最少被感染一次,而百分之四十的兒童在兩歲前可被感染一至三次!全球每年約有二百多萬宗住院病例,並導致四十四萬人死亡。
日本腦炎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疾病。此病由日本腦炎病毒引致,被帶病毒的蚊子叮咬便可能染病。主要病媒蚊是香港常見三帶喙庫蚊(Culex)。 蚊子是從帶病毒的豬和禽類感染病毒的。因此,本病人傳人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通常潛伏期為四至十四天。病情輕微者除發燒及頭痛外,一般不會有其他顯著病徵。 病情嚴重者則病發得快,並出現發高燒、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震顫、抽搐(尤其是兒童)及癱瘓等症狀。死亡率為5%至35%。由於日本腦炎並無特定的治療方法,所以治療是基本上支持性的。
甲型肝炎是一種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病徵與其他種類病毒性肝炎的病徵相似,包括:發燒、疲倦、食慾不振、腹瀉、噁心、腹部疼痛或黃疸(皮膚及鞏膜變黃、小便呈深色,大便呈淺色)。
乙型肝炎是肝炎的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致。在香港,約有40% 40歲以上的本地人曾受感染。初生嬰兒要避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便要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藏於血液和體液之中。有三種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後可能成為帶病毒者、患上急性肝炎(潛伏期為六星期至六個月,徵狀為極度疲倦、食欲不振、噁心、上腹不適、黃疸、及小便呈茶色,大部份患者會完全自行康復)或患上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種溫和而安全的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可與其他疫苗一起接種。未曾在嬰兒時代完成三劑疫苗接種或免疫注射歷史不詳的小童,均需往醫療診所或衛生署核下的母嬰健康院接受疫苗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後一般不會產生嚴重的反應。如針口局部紅腫或疼痛,一、兩天後便會自然消退。為達到最全面及持久的效果,必須接種三劑疫苗,並依照每劑疫苗的相隔時間完成整個注射過程。
*以上乙型肝炎疫苗資料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網頁提供。
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種溫和而安全的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可與其他疫苗一起接種。未曾在嬰兒時代完成三劑疫苗接種或免疫注射歷史不詳的小童,均需往醫療診所或衛生署核下的母嬰健康院接受疫苗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後一般不會產生嚴重的反應。如針口局部紅腫或疼痛,一、兩天後便會自然消退。為達到最全面及持久的效果,必須接種三劑疫苗,並依照每劑疫苗的相隔時間完成整個注射過程。
*以上乙型肝炎疫苗資料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網頁提供。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經空氣中的飛沫或直接接觸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染,亦能經接觸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件而傳染。初期病徵包括疲倦、發燒、咳嗽、眼結膜炎和口腔內出現白點。三至七天後,面部出現紅斑,逐漸蔓延全身。麻疹可引起的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支氣管炎及腦炎等,嚴重的可以致命。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極高傳染性傳染病,可透過患 者散播在空氣中的呼吸道飛沫或接觸水泡液而傳播。患者病徵包 括發燒及出現痕癢紅疹。
四痘混合疫苗(MMRV)能夠有效地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又稱「痄腮」)、德國麻疹(又稱「風疹」)及水痘四種傳染病。與傳統 MMR 疫苗及水痘疫苗分開注射,除減低疫苗注射次數外,更能令免疫效能大大提高 (建議於 12 個月及 15 個月注射,為嬰幼兒提供最早及較全面的保護)。
流行性腦膜炎是由奈瑟氏腦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或腦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所引起,它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目前已知有十三種血清型,其中A、B、C與W135四型是較容易引起大流行的。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引致血毒症或腦膜炎。每100人感染感染,即使接受適當治療,十五人也會死亡。而存活的患者則有15%~20%的機會可能留下腦神經功能障礙等的後遺症,如:失聰、智能發展障礙等。腦膜炎球菌感染通過咳嗽,打噴嚏或密切接觸從人傳播到人。在香港,每年約有5-8個零星確診兒童個案,死亡率可高至20%。
帶狀疹(俗稱生蛇)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水痘癒合後,病毒會潛藏在人體神經內,並處於休眠狀態。日後當免疫系統減弱時,病毒會再度活躍,引致「生蛇」。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在本港,流感一般於一至叁月和七、八月較為流行。已知可感染人類的季節性流感病毒有叁種類型:甲型、乙型和丙型。健康的人患上季節性流感後,通常會於二至七天內自行痊癒。病徵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痛、疲倦和頭痛;亦可能出現嘔吐和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