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有哪些症状?血压标準是多少?

对於成年人来说,若上压持续高於或等於140mmHg,或下压持续高於或等於90mmHg,则被视为患有高血压。

血压是我们心血管系统运作的关键指标,它可以反映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也可能预示着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本港15岁以上的人士中,约叁位之中便有一位是高血压患者。

甚麼是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它由两个数字表示,例如120/80毫米汞柱(mmHg)。第一个数字(收缩压/上压)表示心臟收缩时对血管壁的压力,第二个数字(舒张压/下压)表示心臟在放鬆时对血管壁的压力,正常血压应该在特定范围内。

血压计

血压的标準范围

血压在一天中会随着不同的因素而变化,包括身体姿势、体能活动情绪和睡眠等。对於成年人来说,若收缩压(上压)持续高於或等於140mmHg,或舒张压(下压)持续高於或等於90mmHg,则被视为患有高血压。若收缩压(上压)在120-130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则属於前期高血压,需要多加注意。

而对於儿童或青少年而言,如果重复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的数值相等或高於同年龄、高度和性别的人士血压的第95百分位数,则表示患有高血压。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成人血压标準的定义:

  收缩压 (上压) 舒张压 (下压)
正常血压 90-120 mmHg 60-80 mmHg
前期高血压 121-139 mmHg 81-89 mmHg
高血压 ≥140 mmHg ≥90 mmHg
低血压 <90 mmHg <60 mmHg

高血压会引致哪些健康问题?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对健康构成威胁。高血压可引致以下的健康问题

心臟病

高血压是心臟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臟肥大、冠心病、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正等问题。有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患上冠心病的机会比血压正常人士高出4倍。长期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臟及动脉血管的负担,加速动脉粥状硬化,继而引发冠心病。

延伸阅读﹕ 高血压患者是罹患冠心病高危一种

脑中风

当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动脉壁產生的压力过高,容易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和导致血管硬化,增加血栓或斑块形成的风险。当血栓或斑块堵塞在脑血管,便会引起中风。此外,高血压也会使血管变得脆弱和容易破裂,引致出血性中风。高血压也可以影响脑部的微小血管,导致脑部组织供血不足。

肾病

高血压会增加肾小球和肾血管的压力,导致肾功能受损和肾血流量不足。如果不加以控制,可导致慢性肾臟病和肾衰竭。

血管疾病

高血压对血管壁產生压力,使血管变得脆弱和容易损伤,增加患上动脉瘤和周边动脉病风险。

延伸阅读﹕ 认知健康评估计划

如何诊断高血压?

测量血压可以在家中或诊所利用血压计进行,医生会同时询问病史,并根据需要安排进一步的检查来评估高血压的原因和潜在的併发症,例如血液和尿液检验、心电图或胸肺X光检查等。

高血压的分类与成因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均属於原发性,没有明确或特定的成因,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肥胖、缺乏运动、压力或年龄有关。继发性高血压主要由其他疾病或身体变化所引起,如肾病、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疾病、肾上腺肿瘤)、荷尔蒙使用(如口服避孕药)、某些药物(如类固醇、非类固醇消炎药)、妊娠併发症等。

高血压有何病徵?

早期高血压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高血压往往是出现併发症或进行例行身体检查时才发现的。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目标是降低血压水平,减少血管併发症的风险。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取决於个人的情况和血压水平,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生活方式改变

饮食调整,包括减少钠摄入、增加摄取蔬果和全穀物,限制饮酒和戒烟;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压力管理和适当的休息。

药物治疗

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

  • 利尿剂 (去水丸)- 有助减少体内多餘的液体和钠,从而降低血压
  • 钙离子拮抗剂 - 有助放鬆血管,使其扩张,从而降血压
  • β受体阻断剂 - 有助减慢心跳,降低心臟负荷,并降低血压
  • α受体阻断剂 – 有助放鬆血管,使血液更易流通而达到降血压效果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 – 抑制血管紧张素的活性,从而扩张血管并降低血压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定期就医检查,定期追踪血压情况及调整治疗方案。透过持续的努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併发症的风险。有些人以为血压回復正常后便可停药,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虽然可以透过药物控制病情,但不能治癒。因此患者必须按医生指示接受治疗,不可胡乱停药。

延伸阅读﹕ 高血压患者胡乱停药会增加中风风险

医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