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增嬰兒短腸症風險

壞死性腸炎多發於早產嬰兒,因為分娩困難、器官發育未達正常指標可能增加腸道惡菌比例,導致腸道發炎及水腫。如果新生嬰兒出現「穿腸」 情況,或需要切除壞死部分,併發兒童短腸症,即嬰兒無法靠進食正常的食物分量吸收營養,依賴靜脈注射營養液超過90日。

壞死性腸炎高危因素

i研究指出壞死性腸炎的高危因素包括輕於1.5公斤的早產嬰兒 、腸道血液流動不正常、飲配方奶粉及剖腹生產。 ii臨床表徵包括腹脹、嘔奶、血便、發燒、低血壓等,嚴重甚至會引起腸穿孔、腹膜炎及敗血症,可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發生。較輕微的壞死性腸炎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療及禁食讓小腸「休息」,但若大部分小腸壞死,甚至有細菌入侵腹膜的情況,便須靠外科手術切除壞死組織。視乎切除部分的長度、位置,病童有機會要裝上人工造口及通過靜脈注射營養液維生一段日子。

兒童小腸有再生能力

健康嬰兒出世時小腸大約長三米,大腸長0.5米,隨著年紀增長,到達成年時期小腸會有六米長,大腸則是1.5米,而90%的小腸的發育會在青少年時期完成。因此,在嬰兒階段切除的小腸,是有機會隨著自然發育再生的,惟手術無可避免的降低病童術後的消化能力。小腸可以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三部分,分別吸收不同物質。小腸末端連接大腸的迴盲瓣,則負責控制食物流入大腸的速度,若切除該部分,食物留在小腸被吸收的時間會大大減少,可以想象對於切除大面積小腸的病童來說,攝取足夠能量是復原的一大挑戰。

靜脈注射營養液維生

兒童短腸症並無絕對定義,診斷標準包括術後90日仍無法透過正常進食吸收營養及生長。由於長時間注射營養液有感染及肝功能下降的風險,所以短腸症治療目標最終都是透過緩慢餵奶、感染控制、密切監控腸道健康及血糖水平等方法,讓小腸慢慢增生,從而能夠擺脫營養液及拆除人工造口,提高病童的生活質素。

[ #壞死性腸炎 #嬰兒短腸症 #早產 #營養液 #人工造口 ]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