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

甚麼是社交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是患者對社交場合中被他人注意或評價時感到極度擔憂和恐懼,並且可能導致避開這些場合。

生理症狀:

出現十分口乾、流汗、心跳加速、經常想去大小便等狀況。

情緒或認知:

感到精神緊張、不斷詳細地想像各種有可能令自己尷尬丟臉的情況、不能夠隨意地說話或做想做的事情等等。

其他病徵:

逃避社交活動、明白害怕是不合理的,但卻不能克服、因影響其正常社交生活、學業或工作而感到苦惱等等等。

社交焦慮症發作可能會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可能會對個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社交焦慮症有多普遍?

根據一項外國的大型研究顥示,社交焦慮症的終身發病率為4%。而本港2003年調查數據指出,高達28.7%的香港人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

社交焦慮症有哪些成因?

社交焦慮症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外在壓力、遺傳、自我評價和自尊問題引發等等。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由於腦部傳遞物質失去平衡而導致病發為生理基礎因素,而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遭受欺凌、經歷尷尬或對社交場合的負面經歷都可能導致社交焦慮症的形成。一個人的思想模式會直接影響情緒,進而影響行為,而身體亦會隨之產生變化。

舉個例子説明「社交焦慮症」患者的思想行為模式。

客觀事件: 乘搭小巴,快要下車之際。

負面主觀思想出現為,萬一司機聽不到我叫落車,或者我叫的時候走音,豈不是好尷尬?

於是,病者的情緒反應變成:緊張、不安;身體反應出現為:心跳加速、發抖;行為:不敢叫下車,等其他人叫才可以下車。

結果就是逃避乘搭小巴和其他容易引起社交焦慮的場合,以致生活大受影響。

這個例子展示了社交焦慮症患者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如何運作,以及他們對特定情境產生恐懼的過程。這種負面思想和恐懼反應的循環可能逐漸加深,導致社交焦慮症持續存在及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如何診斷社交焦慮症?

情緒病不能與其他病症一樣,透過醫學化驗或電腦掃描等方法進行診斷檢查。醫生會透過詢問病史和心理評工具為患者評估心理狀況。

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患上社交焦慮症,可以先進行社交焦慮症評估,了解患病的風險。

立即進行: 社交焦慮症評估

 

社交焦慮症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血清素調節劑 SSRI為社交焦慮症的一線處方藥物,可以有效調節腦部血清素及其他化學傳遞物質,緩解社交焦慮症的症狀。由於此類藥物一般需要服用4至6星期才見成效,醫生或會同時處方短期服用及低劑量的鎮靜劑,暫時紓緩病情。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習如何管理和控制焦慮和恐懼,從而減輕社交焦慮症的症狀。認知行為療法(CBT)是其中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能增加患者對社交焦慮症的了解、認識發病時的處理方法、學習放鬆心情及控制呼吸。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1 Stein, D. J., Lim, C. C., Roest, A. M., De Jonge, P., Aguilar-Gaxiola, S., Al-Hamzawi, A., ... & De Girolamo, G. (2017). The cross-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Data from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醫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