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焦慮症

經常焦慮症

甚麼是經常焦慮症?

經常焦慮症是患者大部分時間對各方面的事情均有難以控制的憂慮。

生理症狀:

出現肌肉緊張、失眠、多手汗、心跳、容易疲倦等狀況。

情緒或認知:

感到精神緊張、難以集中、易發脾氣、終日不能靜止等等。

其他病徵:

憂慮再次發作而情緒低落、自信心下降、擔心發作的後遺症等等。

社交焦慮症發作可能會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發作沒大多沒有預兆,而且可能會發生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

經常焦慮症有多普遍?

資料顯示,本港16至75歲的華裔人士的廣泛性焦慮症一星期加權患病率約為4.2%,可說是相當普遍。

經常焦慮症有哪些成因?

經常焦慮症的成因有很多,與其他的情緒病大致相同,包括外在壓力、遺傳、突發事件引發等等。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由於腦部傳遞物質失去平衡而導致病發為生理基礎因素,而環境壓力及認知模式則是常見的誘發及深化病因。一個人的思想模式會直接影響情緒,進而影響行為,而身體亦會隨之產生變化。

舉個例子説明「經常焦慮症」患者的思想行為模式。

客觀事件: 女兒在外國讀書,快會回港度假。

負面主觀思想出現為,如果女兒回來後,經常去夜街,那一定睡得不好,睡得不好一定會容易病。

於是,病者的情緒反應變成:焦慮、緊張、煩躁;身體反應出現為:失眠、肌肉緊張;由於太擔心,所以對生活的事物都提不起勁去享受。

結果就是對日常瑣事都過分擔憂,以致不能集中精神,亦不能享受生活。

這個例子展示了經常焦慮症患者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如何運作,以及他們對特定情境產生恐懼的過程。這種負面思想和恐懼反應的循環可能逐漸加深,導致經常焦慮症持續存在及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如何診斷經常焦慮症?

情緒病不能與其他病症一樣,透過醫學化驗或電腦掃描等方法進行診斷檢查。醫生會透過詢問病史和心理評工具為患者評估心理狀況。需要時會進行身體檢查,以排除症狀由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功能失調或心臟病等引起。

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患上經常焦慮症,可以先進行經常焦慮症評估,了解患病的風險。

立即進行: 經常焦慮症評估

 

經常焦慮症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血清素調節劑 SSRI為經常焦慮症的一線處方藥物,可以有效調節腦部血清素及其他化學傳遞物質,緩解社交焦慮症的症狀。由於此類藥物一般需要服用4至6星期才見成效,醫生或會同時處方短期服用及低劑量的鎮靜劑,暫時紓緩病情。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習如何管理和控制焦慮和恐懼,從而減輕社交焦慮症的症狀。認知行為療法(CBT)是其中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能增加患者對社交焦慮症的了解、認識發病時的處理方法、學習放鬆心情及控制呼吸。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淺談焦慮症要點

醫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