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失調症

eating-disorder-進食失調症

甚麼是進食失調症?

進食失調症可分為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及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兩大類。

厭食症

厭食症的患者恐懼肥胖或對追求纖瘦身型,
表現包括:
特殊的進食行為,如將食物切碎、單獨進食、綬慢進食等;
催吐、劇烈運動、用藥來減重;
長期節食或拒絕進食。
後果:
體重劇降、瘦弱無力、掉髮、便秘、骨質疏鬆、貧血、停經、不育等;
嚴重者心、腎功能受損、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失調、休克等

暴食症

暴食症的患者無法控制進食份量,暴飲暴食。
表現包括:
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
即使不餓時也會進食;
喜歡一個人進食;
暴食後感到自我厭惡、沮喪或內疚。
後果:
患者大多體重超標,有機會引致食道潰瘍、腹痛、電解質失衡、心臟衰竭等。

進食失調症有多普遍?

進食失調症有哪些成因?

進食失調症的成因有很多,包括遺傳、青春期心裡發展障礙、外在壓力、長期病患、朋輩影響引發等等。 一個人的思想模式會直接影響情緒,進而影響行為,而身體亦會隨之產生變化。

舉個例子説明「進食失調症」患者的思想行為模式。

客觀事件: 進食含有澱粉質或糖份的食物。

負面主觀思想出現為: 這些食物是必然會致肥的。我努力減肥的成果會毀於一旦!

病者的情緒反應變成:焦慮、不安、煩噪;身體反應出現:心跳加速、腸胃不適;行為反應變成:只敢一小口一小口地進食或一開始吃就不能自控地暴食。

結果就是對於進食及體形方面過份緊張,以致對社交、學業、工作和日常生活構成影響。

這個例子展示了進食失調症患者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如何運作, 及進食失調症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如何診斷進食失調症?

情緒病不能與其他病症一樣,透過醫學化驗或電腦掃描等方法進行診斷檢查。醫生會透過詢問病史和心理評工具為患者評估心理狀況。

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患上進食失調症,可以先進行進食失調症評估,了解患病的風險。

立即進行: 進食失調症評估

 

進食失調症的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習如何管理和控制情緒,從而減輕進食失調症的症狀。認知行為療法(CBT)是其中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能增加患者對進食失調症的了解、糾正對食物和身型、體重的謬誤思想,重新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和體重管理。

藥物治療

血清素調節劑 SSRI為治療進食失調症的一種處方藥物,可以有效調節腦部血清素及其他化學傳遞物質。

醫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