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發病人群多是年長輩,有提示我們,早期粥樣硬化在相當年輕時已經成形 (研究分析死於韓戰期間美軍的屍檢)。及後有更多研究如Bogalusa Heart Study、PDAY等針對年輕群粥樣硬化發展的研究,指出病理的發展可始於更年輕的時期,並提供了研究數據顯示:在成人已證實的風險因素也同樣參與促進兒童和青少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這包括性別 (男性)、年齡增長、和其他可能逆轉因素 - 吸煙、高血壓、高非HDL-膽固醇、低HDL膽固醇、肥胖、和高血糖等等。

當代凡具高瞻遠矚的醫療服務體系,都會依據這些研究數據發展預防性的健康管理體制,以求達到減低重要心血管慢性病的發病率。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的專家都有持續整合各種風險因素的精確理解,為降低心血管病發率提出了指南。最近的一項病學研究表明,在美國和英國,年齡調整後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呈現出令人鼓舞的下降趨勢。其分析提出這下降趨勢可能與高血壓比率的減低有關,也跟改善與關注更好地控制血脂異常有關。

多年來香港衞生防護中心 (CHP) 亦經已穩步推出一系列跨越各年齡層的健康促進計劃。在2017年CHP的第二份人口健康調查 (2014/15) 報告顯示,香港高血壓標準化患病率 (ASR) 從2003/4的23.5%下降到2014/15的21.2%,而糖尿病率6%保持不變。不幸地同期高膽固醇血症的ASR則由35.3%增加42.1%。事實上本港十大死因中的三大慢性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都與高血脂密切相關。

為此我也特意借親子理念談一點兒童和青少年血脂管理這環節。美國促進兒童和青少年心血管健康 (但長遠目標是降低成人心血管疾病) 2011的最新指南中,首次建議可以在9至11歲或17至21歲這兩個年齡段進行普遍篩查。初生至2歲期間不建議篩查,而2至8歲兒童不作普遍篩查;但若有下列情況,就應給兒童做血脂檢查

* 有心血管疾病早發家族史:指父母、祖父母、姨媽、叔叔或兄弟姐妹在較早年齡 (男性<55歲,女性<65歲) 已患心肌梗塞、心絞痛 (需接受治療)、做了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支架血管成形術,或心臟猝死

* 有特殊病史如:患高血壓、一型或二型糖尿病、慢性腎病、腎移植、川崎病、慢性炎症 (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等

另一重要建議是血脂譜篩查,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C)、非HDL-C、和三油甘脂。可以抽非空腹血樣本來做,大大方便家長與家庭或兒科醫生的合作,爭取在兒女黃金年齡段 (9-11和17-21歲) 了解他們的血脂需不需要管理。理想上家長也可較積極向醫生提供/更新自己家族相關病史或查詢各項促進健康的指引,如血脂管理。若兒女本身患有上述特殊疾病,亦應主動與醫生定時回顧各種風險因素的狀況。

更多兒科服務: https://virtusmedical.com/paedia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