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菌感染
幽門螺旋菌感染可致胃癌 胃氣脹屬病徵
都市人經常胃脹、腹痛,飯後「頂住頂住」,不斷曖氣。不要以爲是小毛病,其實有可能是幽門螺旋菌作怪,若置之不理,嚴重可引致胃癌。其實只要透過簡單的呼氣測試,幽門螺旋菌便無所遁形。接受藥物治療可將病患根治,和胃部不適說聲再見。
甚麼是幽門螺旋菌?
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存在於胃部黏膜的一種細菌,喜歡生長在酸性的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之中,在口腔中也會存在。幽門螺旋菌感染會造成胃痛、並引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致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亞洲則有逾半人口受感染,而香港約有三至四成人屬帶菌者。
幽門螺旋菌有哪些傳播途徑?
專家對感染幽門螺旋菌成因及其傳播途徑暫未有定論,但推測患者可能透過以下途徑被傳染:
- 接觸帶菌者的唾液(如親吻或分享食物)
- 接觸帶菌者的嘔吐物或糞便
- 進食受污染的食物
- 喝受污染的水
值得留意的是幽門螺旋菌具有極強傳染性,與帶菌者同住的人有機會互相感染。如果有其中一名家庭成員確診感染幽門螺旋菌,患者的伴侶有68%機會同時受感染,而子女則有40%機會同時受感染。因此患者家人亦應接受幽門螺旋菌測試,以防交叉感染。
感染幽門螺旋菌有甚麼症狀?
大部分病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後均沒有即時病徵,有可能潛服多年也未能察覺。但若出現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則會出現上腹脹痛不適、多胃氣、無胃口和作嘔作悶等症狀。嚴重的會出現吐血、大便出血甚致貧血。
如果不及早治療和控制幽門螺旋菌感染,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胃黏膜發炎 | 慢性幽門螺旋菌感染會導致胃炎,即胃黏膜局部發炎。 |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 幽門螺旋菌會破壞胃和小腸的保護層,使胃酸直接破壞胃壁,導致潰瘍。研究顯示,約1成患者會出現潰瘍。如果持續惡化,可能會導致出血或穿孔。 |
胃癌 | 幽門螺旋菌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長期感染幽門螺旋菌會導致胃黏膜產生病變,引致胃癌。 |
如何知道自己感染幽門螺旋菌?
胃鏡活組織檢查
屬於入侵性檢查的一種。醫生通過內窺鏡檢查胃部受損程度並抽取活組織作幽門螺旋菌作快速試片(CLO Test)或細菌培養。胃鏡活組織檢查的準確性高,而且可一併檢查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健康狀況。如果有已有胃病症狀如胃痛、胃出血、食慾不振等,建議進行胃鏡檢查。
了解胃鏡檢查
幽門螺旋菌呼氣測試/碳13尿素吹氣測試
透過吹氣測試,檢查口腔中是否含有幽門螺旋菌分解尿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從而檢測是否受幽門螺旋菌感染。幽門螺旋菌呼氣測試的準確度高,而且屬非入侵性,但不能診斷胃部或十二指腸是否有其他疾病,所以並不適用於已出現症狀的患者。
糞便抗原檢測
利用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檢測糞便中是否帶有幽門螺旋菌的抗原,但其準確度稍遜於呼氣測試。
血液檢測
主要測量血液中的IgG水平,以檢測體內是否有幽門螺旋菌抗體,但準確度較低,故較少用於診斷幽門螺旋菌感染。
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
如果確診感染幽門螺旋菌,又同時出現胃部不適,如胃炎、胃潰瘍等便要儘早接受治療。目前,治療幽門螺旋菌的第一線治療為三合一療法,包括質子泵抑制劑(PPI)及兩種不同的抗生素,療程為7至14天,治癒率可達9成。完成療程後6星期,患者需再次進行幽門螺旋菌吹氣測試,以確保幽門螺旋菌已被完全清除。抗生素療程可能會產生輕微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噁心、腹瀉和頭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