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是甚麼?

急性肝衰竭又名暴發性肝炎,病人大量的肝細胞在短時間內嚴重發炎及死亡,導致肝臟沒辦法維持排毒功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腎功能衰竭及腦水腫。急性肝衰竭症狀包括突然全身乏力、食慾不振、嘔吐、發燒、,出現嚴重的黃疸(皮膚及眼白變黃)、大便顏色變灰,小便呈深色等症狀。病人可能會意識混亂、甚至陷入昏迷。

有機會引發急性肝炎的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戊型肝炎

傳播途徑

  • 糞口途徑,接觸或進食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物件、食物或水

  • 緊密接觸

  • 性接觸

  • 水源受污水感染

  • 母嬰傳播

  • 血液接觸

  • 性接觸

  • 糞口途徑,接觸或進食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物件、食物或水

  • 食用受污染動物而未經煮熟的肉類(包括貝類食品)或肉類產品(例如內臟)

  • 血液接觸

  • 母嬰傳播

  • 器官移植

  • 潛伏期

    14至28日,最長50日

    45日至160日,常在三個月內出現

    2至10周,平均5至6星期

    疫苗接種

    兩次疫苗注射,1歲以上均能接種

    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為0,1及6個月大

    沒有預防疫苗,應在處理食物各階段都注意個人及環境衞生

    高危人士

  • 前往甲型肝炎流行地區的外遊人士

  • 患有凝血因子疾病而需要接受血漿衍生凝血因子替代治療的人

  • 慢性肝病患者

  • 男男性接觸者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和性接觸者

  • 注射毒品人士

  • 經常接受血液或血液製成品的人士

  • 洗腎人士

  • 工作上會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

  • /

    其他有機會引起急性肝衰竭的成因

    包括用藥過量或不當進補(如過量服用非處方止痛藥、魚肝油、中成藥)、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酗酒或食物中毒,及肝臟血管病變等。醫管局現時會根據病人體重處方撲熱息痛,減低肝中毒的機會;可引起肝中毒的中草藥例子: 川楝子、苦楝子、 黃藥子。

    捐肝手術治療危重病人

    肝臟是人體其中一個重要器官,幾乎全身血液都會流經肝臟。肝臟的功能包括製造及儲存營養、過濾及清除食物、酒精及藥物中的化學物質,吞噬血液中的有害物質,生產膽汁,幫助消化脂肪及代謝廢物。若無法找出可逆轉的病因及給予治療,急性肝衰患者好大機會需要在一星期內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續命,來源有屍肝或活體捐贈。1993年開始,活體捐肝手術開始運用在香港兒科病人身上。左葉或右葉肝臟都可以移植,接收者的手術成功率平均為90%。捐贈者術後剩餘的肝臟在一至兩個月內可增生至原來的八成體積。

    慢性肝炎患者應定期驗肝

    由於肝臟沒有神經線,肝臟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建議乙型或丙型肝炎帶菌者及有酗酒習慣的人士定期接受肝臟檢查,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世衞的指引,乙肝患者應該每年驗血檢查肝酵素(ALT & AST)、乙肝病毒載量(HBV DNA)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另外,亦都要測量肝硬度,非入侵性的肝纖維化掃描(FibroScan)是最合適檢查之一,因為肝活檢(liver biopsy)透過穿刺抽取肝臟組織化驗雖然可以準確診斷肝臟發炎情況,但卻有少許機會導致肝出血,一般較少用作定期檢查。

    醫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