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炎

膝關節炎

認識膝關節

膝關節是身體下肢的主要負重關節,我們每天的活動,例如走路、跑步、上下樓梯、坐下、跳起,甚至平衡等,都需依靠膝關節完成。所以,健康的膝關節對保持生活質素非常重要。

膝關節主要由骨骼、軟骨、韌帶、半月板等組成。

  • 髕骨 — 俗稱「菠蘿蓋」,呈倒三角形,位於股骨及脛骨之間,可上下移動。過度移動或移動的軌跡不當,都會磨損附近的軟骨。
  • 十字韌帶 — 分為「前十字韌帶」及「後十字韌帶」。在關節內交叉連接股骨與脛骨,有穩定膝關節的作用,令關節不會過度前後屈伸和旋轉。
  • 旁系韌帶 — 分為「內側韌帶」及「外側韌帶」,位於關節內外兩側,防止關節過度向內或向外。
  • 半月板 — 分為內側和外側半月板,位於脛骨平台上,可吸收關節活動的壓力,是膝關節重要的避震器。
  • 軟骨 — 股骨、脛骨及臏骨相應接觸面的重要吸震組織,其變質及磨損是造成膝關節退化的主要原因。

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十分常見的膝關節疾病,特徵是軟骨受損並影響到整個關節結構。覆蓋在關節上的軟骨因退化或勞損等原因變得越來越薄、繼而破損甚至完全消失,引發疼痛及使患者喪失行動能力,也是長者行動不便的主要原因。

退化性膝關節炎多數從中年開始發病,整個過程是漸進式的,由關節軟骨受損至完全磨蝕,往往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過程中除了軟骨磨蝕外,也有機會出現俗稱「骨刺」的骨質增生,甚至俗稱「碎骨」的游離體產生。患者會感到關節不穩和有異物鎖緊關節。

成因

年齡 - 當年齡漸長,即使不曾受傷,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也會開始老化,影響吸震功能,容易導致撕裂及磨損。

受傷 - 例如運動創傷、車禍、跌倒等,導致半月板受傷、十字韌帶撕裂。如當時沒有妥善處理,會加速膝關節退化。

種族- 相對於西方白人,亞洲人雙腳易偏O形,即內翻變形,令膝關節受壓不均,軟骨更易磨蝕。

職業 - 如擔任需長期走路、搬重物、蹲下、走斜路、下樓梯的工作如地盤工作、搬運工人等,令雙膝長期勞損。

疾病 - 如痛風、假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可令關節變形。

症狀

疼痛 - 早期多數為「隱隱作痛」,覺得關節有異樣,情況在關節受壓時如下樓梯、走斜路時特別明顯。退化嚴重時會變為靜態持續的痛楚,即使靜止時也會感到疼痛。

腫脹 - 退化性膝關節炎屬炎症的一種,中期患者的膝關節會因發炎而腫脹,一般只腫不紅。此時的痛楚最為劇烈,只要稍為屈曲關節就會感到劇痛。醫生會處方消炎藥以減輕炎症。情況嚴重時膝關節會出現積水,需要抽去積水才可減輕關節壓力,紓緩痛楚。

早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 - 40歲,膝關節已響起警號!

症狀

  • 痛楚多數不甚劇烈,仍可進行日常生活,故易被人忽略。
  • 痛楚和關節屈曲角度或活動有關,例如從坐姿起身、下樓梯、蹲、轉姿勢、急促走路、屈高單腳綁鞋帶、穿襪子等。

檢查方法

    X光

    • 簡單、快捷。
    • 對中、晚期的病情評估,大多數已經足夠。
    • 可以在站立、負重狀態下評估膝關節。

    磁力共振 (MRI)

    • 高度準確及無輻射副作用。
    • 尤其針對軟組織及初期勞損的病情。

治療方案

  • 口服消炎止痛藥。
  •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會利用機械如:干擾波、超聲波來紓緩痛楚。按病人進度,督導適當的拉筋及強化肌肉運動,從而提升功能及避免復發。
  • 口服關節補充劑(主流為葡萄糖胺、軟骨素及生物活性骨膠原蛋白肽)。
  • 透明質酸注射(俗稱啫喱針或補充軟骨)。

生物活性骨膠原蛋白肽 (Bioactive Collagen Peptide)

  • 關節軟骨成分中30%為蛋白多醣,60%為骨膠原。
  • 生物活性骨膠原蛋白肽可同時提高蛋白多醣及骨膠原水平。
  • 生物活性骨膠原蛋白肽可以修補軟骨。
  • 大約半年見效。
  • 暫沒有藥物相沖反應。
  • 沖劑形式,可加入日常飲品如咖啡、茶、果汁、麥皮等。留意不宜以太熱的水沖服。

透明質酸注射 (啫喱針)

由醫生將高分子透明質酸注入膝關節中,不需全身麻醉。

  • 健康的膝關節內有濃稠的關節液,猶如潤滑油般減慢軟骨磨蝕,亦令關節活動更順暢。
  • 退化的膝關節,關節液會變稀變少,逐漸失去潤滑作用。
  • 高分子透明質酸可直接代替關節液,有潤滑作用,減輕關節壓力,同時可刺激滑膜產生正常的關節液。
  • 透明質酸為人體已有的物質,可被身體自然吸收並排出體外。
  • 一生人可多次注射。
  • 不含類固醇。
  • 低風險,主要風險為感染及炎症反應(5%機會出現關節腫脹)。

中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 - 軟骨磨損嚴重,關節開始卡住

症狀

  • 痛楚更為持久 - 除了活動時痛外,靜止時也感到痛楚。
  • 關節活動不暢 - 最常見是卡住感,覺得關節有異物,多在走路、蹲下或突然奔跑(如追車)時出現。
  • 關節腫脹

檢查方法

  • 消炎止痛藥物
  • 微創膝關節鏡手術 - 醫生會於膝關節開出數個一厘米左右大小的傷口,置入關節鏡及手術用具以修復受損的半月板,令其回復平滑及處於正確位置。同時也會清走脫落的半月板碎屑(俗稱關節沖水)及注射啫喱針,有助關節潤滑。
  • 透明質酸注射(啫喱針)

微創膝關節鏡手術的幫助

如果半月板和軟骨的破損越來越嚴重,令骨與骨直接衝擊,每走一步都感到無比痛楚。很多人會在此階段減少走動以求減痛,可是由於關節發炎嚴重,即使靜止也會痛楚難耐。

若不及時處理,半月板和軟骨最終會完全損毀,並惡化為晚期退化性膝關節炎。屆時已不適合做微創關節鏡手術,需做膝關節置換手術,用合金及聚乙烯替代磨損的關節面。

單做關節沖水可以治療嗎?

不可以。《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曾進行一個雙盲研究,安排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做關節沖水及進行對照的「假手術」。結果發現兩者痛楚及日常生活方面沒有太大分別。如非有半月板或碎骨問題令關節出現機械性鎖緊,進行微創沖水手術,對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並沒有實質幫助。

晚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 - 關節損毀,以人工關節來重生

症狀

  • 疼痛 - 疼痛加劇,即使輕微動作,甚至靜止或夜晚睡眠時也會疼痛。
  • 關節僵硬 - 長時間不活動後關節會僵硬,例如久坐後難以起立。但活動一下以後,關節活動度漸漸好轉。
  • 關節活動幅度減少 - 例如步幅比以前小,只可碎步行走。
  • 關節變形 - 關節逐漸變形(多數呈O字形),活動度變差且無法伸直。
  • 肌肉萎縮 - 因關節炎疼痛而減少使用膝關節,使肌肉萎縮,雙腿變得瘦小無力。

檢查方法

  • 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換全骹)
  • 單髁膝關節置換術(換半骹)

了解膝關節置換

什麼是人工膝關節?

人工膝關節可取代破損的膝關節,重建膝關節的活動能力,矯正畸形的外觀。人工關節的接觸面由合金和特製塑膠造成,能消除因軟骨磨蝕帶來的痛楚。

  • 股骨組件: 股骨(大腿骨)組件由金屬製成,上部圍繞股骨的末端。中央有一凹槽,可讓髕骨(菠蘿蓋)順利上下移動。
  • 脛骨組件:脛骨(小腿骨)組件包含金屬和聚乙烯。聚乙烯與上面的股骨金屬形成新的滑動面,下連金屬至脛骨平台。

全膝關節置換術 (換全骹)

全膝關節置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終極性治療,徹底解決關節問題,根治退化性膝關節炎。

  • 手術歷史悠久,首宗案例在1968年進行,現代的物料和技術改進令手術更趨完善。
  • 人工關節的耐用度增加,九成病人於手術後20年內不需重複換骹。
  • 手術前,醫生會安排驗血、心電圖等檢查,確保手術能安全地進行。
  • 手術以半身麻醉為主。不單對長者風險較低,亦可減輕傷口痛楚。
  • 整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需時約兩小時。手術會切除損壞了的關節面,然後裝嵌人工關節。
  • 90%以上病人可於5日內出院(第一天手術,第五天回家)。

全膝關節置換的護理

  • 在最初數天,患者會感到傷口有點痛,醫生會處方適當的止痛藥物為患者減輕痛楚,使患者能盡早開始膝部關節運動。痛楚會於術後大約3個月至半年慢慢減輕。
  • 術後運動-運動是術後護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影響手術的成效。手術後患者需進行腳部和踝關節運動,促進腿部血液循環。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患者進行強化腿部和恢復膝關節活動能力的運動,助患者盡快恢復步行及日常活動能力。
  • 術後3個月左右可回復正常生活。為延長人工關節壽命,手術後要避免進行高強度碰撞性運動如踢足球和打籃球。大部分人可在手術一個月後開始游泳和踏健身單車,鍛鍊下肢肌肉力量。

單髁膝關節置換術(換半骹)

天然的關節永遠是最好的,因此對於並非全關節損毀的人士,患者,單髁膝關節置換術(換半骹)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 膝關節可分為三個面:內側、外側及前膝關節。
  • 如關節病變只局限於膝關節的一側,疼痛的症狀也只存在於同一側,可選擇只更換患側的關節,即「換半骹」。
  • 手術以半身麻醉為主,傷口只有一隻手指長。
  • 手術需時兩小時左右。醫生會切除患側損壞了的軟骨和骨頭,再裝嵌人工關節。可保留關節內所有韌帶,關節未損壞的部分如另一側的半月板及臏骨亦得以保留。
  • 95%以上病人可於5日內出院(第一天手術,第五天回家)。
  • 90%病人10年內不用再換骹,80%病人20年內不用再換骹。

單髁關節置換手術可帶來哪些益處?

換半骹的病人復原較快、傷口疤痕較少,而且可保留大部分自身關節結構,日後的關節感覺會更為自然,關節活動角度也較全關節置換大。成功的換半骹手術可延長天然關節的壽命,甚至可避免病人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膝關節炎的常見問題Q&A

Q1:膝關節炎常見成因是甚麼?

A1:最常見的成因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其次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症等。

Q2:膝關節炎有些什麼「早期警號」,提示我們應及早諮詢醫生?

A2:首先,若出現持續痛楚,而且影響到日常的起居生活,就是一個警號,不宜再拖,應盡快諮詢醫生。其次,若經常跌倒而不知原因,也應諮詢醫生,因為常常跌倒有機會導致骨折等嚴重受傷。以上兩個都屬於早期膝關節問題的警號,切勿置諸不理。

Q3:膝關節提早退化會造成什麼問題?

A3:膝關節提早退化的影響非常深遠,若處理不當情況會持續惡化,依嚴重程度排列包括:疼痛、關節僵硬、關節乏力、關節變形等。

Q4:為什麼不能長期服用止痛藥來紓緩膝關節炎?

A4:止痛藥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單純止痛,第二類是消炎止痛藥,即透過消炎達到止痛的效果。顧名思義,消炎止痛藥只能助患者減輕痛楚,並不能針對性治療病源,例如軟骨磨蝕等關於膝關節結構性的問題。若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亦有機會對胃部、腎臟造成損傷,所以並不建議長期服用。

Q5:注射透明質酸對延緩膝關節退化有幫助嗎?

A5:透明質酸已被證實對延緩膝關節退化有幫助。透明質酸能助早期患者消炎和修復軟骨,有效延遲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時間。但透明質酸並不適合已確診晚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因此患者應及早求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Q6:一般人平時應怎樣保養膝關節?

A6:膝關節是一個負重關節,所以對膝關節最直接和有效的保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減輕它的負荷,例如控制好自己的體重不要超標,以及不要讓膝關節過勞,尤其是上樓梯、上斜路、經常蹲下等較為傷膝的動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進行一些對膝關節有保護作用的運動,即可以拉鬆及強化管理膝部的肌肉,但同時又不會令膝關節負荷加大的運動,例如拉筋、踩健身單車等。

Q7:換骹是否一生人只可換一次?

A7:不是。病人可以由半骹換全骹,也可以由全骹再換全骹(俗稱翻修)。現代的膝關節置換已經幾乎不需要翻修。病人也要學會如何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例如不要做太劇烈的運動,以免令關節變鬆及磨蝕。好好愛護人工關節,關節才會耐用。

Q8:人工關節的感覺是怎樣的?

A8:因為人工關節是由合金和塑膠組成,關節活動時可能會發出自己才能感覺到的聲響,不用驚慌,這不是關節鬆開,也不是掉螺絲,因為人工關節的組件是沒有螺絲的。

Q9:人工關節是不是不鏽鋼製造的?

A9:人工關節是由合金或鈦合金製造的。它比不鏽鋼的優勝之處是不易氧化、不易金屬疲勞,亦不會生鏽。

Q10:人工關節是否只可用10年?

A10:不是。外國部分國家如瑞典、英國、澳洲有為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追蹤研究,發現有95%人士於10年內不用再次進行換骹手術,90%人士無需於20年內重新換骹。

Q11:年紀太大是否不宜做手術﹖80歲是否極限?

A11:視乎身體狀況,80歲才進行換骹的例子亦非常普遍,即使94歲也有換骹的例子。一般來說,太年輕及太年老的人士在進行手術前要與醫生商討,評估手術的利弊。

Q12:有什麼人不適合換骹?

A12:關節於短時間內(半年內)受細菌性感染、皮膚炎症(如:香港腳)、牙科問題如蛀牙等要先處理,以免細菌從血液進入關節,增加手術感染風險。

醫生團隊

尚至骨科專科醫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