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

面痛原因為何? 解構三叉神經痛的病因、診斷及治療

面部疼痛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病因多且往往涉及不同專科醫生的診治。面部神經感覺主要由三叉神經負責。三叉神經有三個分支,分別接受來自頭面部的前額上頜和下頜觸痛感覺。

內容目錄

  1. 關於三叉神經痛
  2. 三叉神經痛臨床表現
  3. 三叉神經痛病因
  4. 三叉神經痛診斷方法
    • 藥物治療
    • 手術治療
    • 射頻損毀治療
    • 放射治療

面痛原因為何? 解構三叉神經痛的病因、診斷及治療

除了接受皮膚感覺外,三叉神經還傳導來自深部結構的觸痛覺,包括鼻竇、牙齦、舌頭、甚至顱內腦膜等。由於腦神經結構複雜,因此面部疼痛的病因非常廣泛,例如比較常見的帶狀皰疹發作、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牙痛和顳下頜關節紊亂症等。此外,嚴重的顱內腫瘤或血管性疾病也可能引起面部疼痛。

診斷這些疾病可能涉及不同專科,包括頜面外科、牙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等。醫生在診斷過程中需要收集詳細的病史並進行臨床檢查,有時還需要進行影像檢查,以得出準確的診斷結果。

三叉神經支配區域

三叉神經支配區域

三叉神經痛臨床表現

三叉神經痛是其中一種面部神經痛,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劇烈而短暫的疼痛感,猶如被刀割、針刺或電擊般的感覺。疼痛處通常集中在面部的一側,包括上唇、鼻翼、口角、齒齦和頰粘膜等部位。觸摸面部、進食、刷牙等動作可能會觸發疼痛,這種反覆的疼痛發作對患者的生活及心理造成嚴重困擾。

面部神經痛

面部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病因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是由於顱內異常走行的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部,這些血管包括小腦動脈或靜脈。這種壓迫甚至可在三叉神經根部造成壓痕,令神經包膜局部變薄受損,神經纖維之間傳導發生短路,導致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診斷方法

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是基於典型的神經痛症狀,並在排除繼發性因素後,結合影像學檢查來進一步確認診斷。磁力共振可以用作排除顱內結構性病變,從而評估神經受血管壓迫的情況。

1. 藥物治療

大部分的三叉神經痛均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卡馬西平 (Carbamazepine ) 和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在服藥期間可使近七成半的患者有效減少痛楚,唯這些藥物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包括頭暈,疲倦和行走不穩等。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長期服藥,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耐藥和療效減退的情況。處方藥物之前應檢查HLA-B1502基因,避免藥物引起嚴重過敏反應。

2. 手術治療

如果是嚴重的三叉神經痛,使用藥物治療也無效,可以採用外科手術治療。這種微血管減壓手術是針對病因的治療,只要解除神經壓迫即可治癒三叉神經痛。手術方法是在耳後開顱,大約會產生4-5厘米的手術傷口。

耳際後手術切口

耳際後手術切口

在手術顯微鏡下,醫生會將位於三叉神經根部異常靠近、並對三叉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分離推開,並放置隔離物料﹙稱滌綸棉墊Teflon﹚,使血管和神經永遠分隔,從而解除血管對神經根部的壓迫。手術可以達到消除疼痛之餘,同時又保留面部感覺的療效,而且復發機率也比較低。手術治療的指徵和風險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影像檢查的詳細評估來確定。

手術中分離壓迫三叉神經的小腦上動脈

手術中分離壓迫三叉神經的小腦上動脈

3. 射頻損毀治療

三叉神經的半月神經節是感覺訊號傳導到腦幹的交匯處,可以通過射頻加熱來減低痛覺傳導。治療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通過面部穿刺,導入射頻針到達三叉神經半月節位於顱底的位置,並在加熱治療的同時監測面部感覺。射頻損毀治療適合藥物無效且不願接受血管減壓手術的患者。約九成患者的痛症得到明顯緩解,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可能出現面部麻木或疼痛復發的情況,但這種治療方法安全性高,可以重複應用。

三叉神經節的射頻損毀治療

三叉神經節的射頻損毀治療

4. 放射治療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又稱伽馬刀,是一種利用放射線聚焦神經節的治療方法,旨在達到損毀止痛的效果。這種治療方法不會產生傷口出血和感染等併發症,大約七成患者可以得得疼痛緩解。

伽馬刀立體定位準確針對位於顱底的神經節進行放射治療

伽馬刀立體定位準確針對位於顱底的神經節進行放射治療

醫生團隊

尚至醫療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相關資訊: